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党务思政 >> 学习园地 >> 正文

为政之道,修身为本

发布者:朱康有 [发表时间]:2021-01-19 [来源]:光明日报  [浏览次数]:

2019年3月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,为政之道,修身为本;干部的党性修养、道德水平,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,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,必须强化自我修炼、自我约束、自我改造。“为政之道,修身为本”,源于儒家经典《礼记·大学》所讲的“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”,意思是说,治理国家、从事政务,要把自身的品格修养作为根本;从贵为天子到一般黎民百姓,修养好我们自己的身心,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,是立身处世之本。

今天的人文社会科学把“德”往往区分为“公德”与“私德”。这是将道德主体活动划界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后,根据“德”的不同范围作出的概括。梁启超在1902年写的《论公德》一文中指出,“吾中国道德之发达,不可谓不早”,但“偏于私德,而公德殆阙如”。实际上,中国古代公德与私德界限并不严格:从私德可以延伸至公德,从公德可倒推至私德。且我国传统道德亦不乏所谓“公德”,有政德、武德、士德、民德、商德、师德、医德、艺德等基本职业道德规范,从家庭道德到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思想行为规范应有尽有。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传统农业经济时代不可同日而语,分工日益精细,各种活动领域的特殊性,使道德泛化、扩展至几乎人类生产生活的所有范围和空间,传统道德理应随之转化和创新。

按照儒家文化所讲,不仅私人领域要修身——“不愧屋漏”,暗室不欺,慎独为要,而且公共领域如政治活动更应以高标准“严以修身”。通常来说,普通人品德出现问题,对社会影响大多有限,但如果做了官,尤其是在更大范围从事政务活动,德行(包括私德)不端,即孟子所言“不仁而在高位,是播其恶于众也”,故“惟仁者宜在高位”。以德修身、以德立威、以德服众,是党员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。这种以反求诸己为内容的党的文化建设,实际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资源的采纳、汲取、融汇。孔子强调“修己以安人”“修己以安百姓”,“以德服众”甚至成了一种治理方式——“为政以德”。《礼记·中庸》指出,“知所以修身,则知所以治人;知所以治人,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”,管理是先管好自己,不是首先指向被管理者;官员的修身治己,是治国理政的起点。其中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?荀子认为,“君者,民之原也;原清则流清,原浊则流浊”,在上位者本身即是标准和根源。我们耳熟能详的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,说的也是在领导岗位上的人应以身作则。

孟子区分了两种管理方式——“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赡也;以德服人者,中心悦而诚服也”。靠真理和人品魅力、靠全心全意为民的作为、靠忠诚理想信仰的吸引力来赢得民心,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色之一。故此,为政之道,修身为本意味着,广大领导干部要在其位、谋其职、用好权,具有先进性的政党,则更应该注重非权力的作用,发挥真理和人格的感召力。

“修身”是一辈子的事情。孔子说,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”。“三戒”之语,把人的青少年、中年、老年几个重要时期都涵盖了,颇有“活到老,修到老”的意味。“修身”并不因你的党龄工龄增长、职务升迁而自然提高,相反,面临的挑战和诱惑还可能增大,客观上增加了修身的难度,“自我修炼、自我约束、自我改造”应该随之强化而不是放松和减弱。

应从“自我革命”的高度看待“修身”乃“为政”之本。毛泽东同志认为革命者应当于“改造整个社会”中同时“改造自己”,他把自觉地“改造自己”和“改造世界”并提。新时代,我们党强调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,彻底“修身”的实质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“自我革命”。不能胜寸心,安能胜苍穹?“稳得住心神、管得住行为、守得住清白”,才能驾驭好权力这把“双刃剑”,做到权为民所用、情为民所系、利为民所谋,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期望。

(作者:朱康有,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