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明的红色基因传承,还体现在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里,体现为脱贫攻坚的持续努力
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采访,记者来到北山革命纪念园缅怀先烈。刚一进来,就看到很多小学生排着整齐的队列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。“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,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,爱祖国,爱人民……”歌声伴随着铿锵的旋律,久久回荡。
“山下山下,风展红旗如画。”1930年1月,在红军挺进闽西时,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写下这首《如梦令·元旦》,成为三明代代相传的红色记忆。三明3万多人参加红军,宁化苏区扩红支前运动筹集了粮食950多万斤,约1.4万人从宁化出发踏上长征之路。在福建省任职期间,习近平同志多次来到三明革命老区视察,满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感。红色故事在这里流传,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,为三明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。
三明的红色基因传承,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有着非常现实而具体的载体,这充分体现在农村基层党建机制创新里。永安市小陶镇五一村党支部书记、党的十九大代表许光园谈起基层党建很有心得:“过去五一村路是土路,房是危房,现在党支部带领大家奔小康,村里无闲人、无闲日,致富热火朝天。”她把村里的巨变归功于“168”基层党建工作机制:“1”就是一套目标责任体系,解决了“做什么”的问题;“6”就是六步工作法,规范村内事务运作;“8”就是发挥八个方面的作用,握指成拳、形成合力。通过这套工作机制,基层党支部既有明确目标,也有规范程序,更有各方合力,能够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。在三明各地采访,经常可见党员活动中心。一个个基层党支部,成为激活基层治理的细胞。
三明的红色基因传承,还体现在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里,体现为脱贫攻坚的持续努力。“不要忘记老区,不要忘记老区人民”,这是掷地有声的承诺,也是坚定不移的行动。宁化县淮土镇党委书记邱华东牢记“滴水穿石”“弱鸟先飞”的嘱托,坚持脱贫为本、致富要实,不仅把辣椒做成了脱贫产业,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脱贫工作机制。禾坑村的90后村民廖省华返乡创业,成为销售农产品的网红,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。一开始村里人都怀疑:这位返乡的年轻人每天拿着手机在村里晃来晃去,能把农产品卖出去吗?后来,他帮助村里卖出了2000斤生姜,村民们开始相信用短视频、直播带货等线上方式销售农产品。
三明的红色基因传承,说到底是一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人民情怀。很多人最早听说三明,可能是从三明医改开始的。为什么三明医改的很多做法能够在全国铺开,很多经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?就这个问题,医疗体制机制层面的讨论有很多,但最为根本的一条,还是因为三明医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医药、医疗、医保“三医”联动,破除“以药养医”;带量采购,把药品价格实实在在降下来;药品耗材零差率,消除了中间差价……三明市医保中心主任坦言,在全国率先开展带量采购时面临很大压力,但为了老百姓得实惠坚持推进改革。三明市医保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徐志銮说得更实在,三明医改解决了患者吃冤枉药、做冤枉检查的问题。三明是一个出改革经验的地方,各项改革之所以能够被其他地方借鉴,就在于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改革导向。
在宁化石壁镇陈塘红军医院旧址,抗美援朝老英雄张桢向人们讲述了儿时见闻的红军故事。老英雄口音浓重,但当他说到“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,不仅是老区的光荣,更是国家的光荣”,是那样清晰而有力。红色基因代代相传,必将为我们指明前进方向,汇聚不竭动力。
(作者为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)